2020年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四)
1.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2.历代的农书有:汉崔实《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3.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哪些?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③“荒政”思想。
4.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有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
5.市商贸易的方式有三种:农商经营、行商经营、坐商经营。
6.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伏羲发明了渔网;我国手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
7.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
8.饮食文化观念包括以下几点: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9.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服饰的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10.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11.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12.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13.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有: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14.交通行旅行业的的习俗传承有: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15.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16.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17.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字辈谱、家谱、家风、人生礼仪。
18.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称家庭共同体,其文化功能有: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
19.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有: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0.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
21.中医“四诊”技术即望、闻、问、切。
22.医药学专著有: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皇甫谧的《针炙甲乙经》,是我国针炙学的第一部专著。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当时方剂的盛况。在宋代成书的《洗冤录》则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23.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24.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伟大著作《本草纲目》。
25.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26.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
27.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就是这两大国家职能的体现者。
28.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29.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国同构”的格局。
30.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九品中正制”。
31.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向科举取士的方向发展,人们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32.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33.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唐律疏议》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公元654年唐高宗颁行的《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34.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分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1.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表现有:传统礼俗的等差性、调和性、规范性。
2.礼仪原则是礼制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特定的家族社会的伦理情感。五伦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古代国家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4.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程序规范与对个体社会属性进行确认的标志。
5.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6.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7.“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其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8.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明确指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张载。
9.“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10.“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从孔子开始,人们就把“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来说明。《尚书·说命上》提出了“知易行难”;荀子有“知轻行重”说;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1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通过道德实践,使道德修养“达到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境界。
12.中国古代的宗教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13.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级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14.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著有《抱朴子·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都是药物学的宝贵参考资料。
15.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由公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实现成佛为最终目的。
16.从魏晋开始,佛教的主流是宣传以“空”为中心的般若学。
17.禅宗以性净自悟为宗旨,自悟渊源于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此说是儒、佛两家学说长处的综合。
18.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
19.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具有宗教色彩;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
20.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表现在: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宋明理学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
2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孟子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23.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在孟子的四母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形成了五母德。
24.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
25.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却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众多。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
26.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有: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27.《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8.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相关文章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4年下学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的通知2024-11-05
- 2024年10月河南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计划出炉!2024-05-20
-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24年下半年考试日程安排2024-05-17
- 祝贺!2024年上半年自考成绩已出,学员捷报频传!2024-05-17
- 2024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试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2024-04-16
- 2024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试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2024-04-16